媒体湖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湖大 > 正文

【新华网】赵敬钊的“蜘蛛人生”

来源:新华网 作者:连迅 张诗琪 编辑:刘曦 时间:2016-08-11 字号: 【大】 【中】 【小】

2012年,赵敬钊(中)将其毕生学术著作和手稿捐献档案馆收藏。

1975年开始研究蜘蛛,几十年来一直钻研不辍。赵敬钊的执着和勤奋,让他近半个世纪的“蜘蛛人生”精彩纷呈。

出生于1936年的赵敬钊目前是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为生物防治,主要从事中国棉田蜘蛛研究。为深入研究蜘蛛,赵敬钊跑 遍全国,去过热带雨林,下过原始洞穴,还多次到越南、柬埔寨等国寻觅蜘蛛。在棉田蜘蛛天敌、蜘蛛生态学等研究方面赵敬钊研究深入,“敬钊缨毛蛛”、“赵氏 球腹蛛”等蜘蛛以他名字命名。

1958年,赵敬钊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后,来到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任教。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田虫害泛滥,如何实现不打 农药或少打农药成为当时紧要研究课题。赵敬钊决定采取生物防治以虫治虫的方法,来防治病虫害。然而一次意外的发现,却让他走上了专门研究蜘蛛的道路。

1975年,赵敬钊在汉阳进行大面积棉花害虫试验。实验证明,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最好的结果也只能防治70-80%,要想全部控制棉铃虫,只能 辅助使用农药。“能不能不用农药,全部依靠生物方法防治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赵敬钊承担着失败了要赔偿农民损失的风险,另外申请了48亩农田,继续进 行生物防治棉铃虫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敬钊有了意外的发现,在他试验的农田里虽然没有喷施农药,但棉铃虫却100%得到了抑制。这是怎么回事?赵敬钊百思不得其 解,他开始新一轮调查,结果发现在他实验的48亩地里蜘蛛特别多。“蜘蛛吃虫,那么也会吃棉铃虫啊!”赵敬钊恍然大悟,从此踏上了专门研究蜘蛛的道路。

放弃之前的虫害研究,从零开始研究蜘蛛,需要魄力,更需要毅力。为研究蜘蛛,赵敬钊跑遍国内外数不清的森林、洞穴、热带雨林。有一次赵敬钊一行 去云南,为了找到中意的蜘蛛品种,他们深入原始森林。原始森林的路只有马才认识,赵敬钊就跟着马匹在森林中,翻过2000多米的高山找蜘蛛。回忆起当时的 经历,赵敬钊至今仍不免胆战心惊:“好不容易坐下来休息,周围的蚂蟥一下全包围过来,穿几层雨衣都不管用。”

为了研究更多蜘蛛的新奇物种,赵敬钊吃了不少苦。1982年他去西双版纳,就曾被蛇咬过两次。“蛇以蜘蛛为食,蛇多的地方,蜘蛛也多。”赵敬钊 表示,为了不把蜘蛛惊走,他们也要努力学会和蛇类和平相处,被蛇咬也是在所难免的事。1983年在中国与老挝交界的地方进行考察时,赵敬钊被一条30厘米 长的蜈蚣咬伤,在急忙赶到医院打完抗血清药后,昏迷了两天才苏醒。

除了科研工作,赵敬钊想法子挤出时间搞研究写著作。下班后、饭点前的十几二十分钟,出差时乘坐火车的时间,和他人相约时等待的时间等,这些琐碎 的时间赵敬钊都充分有效利用了起来。“一天的时间有限,要完成的任务却很多,必须把每一段时间做什么事情都安排得清清楚楚。”赵敬钊说。目前赵敬钊亲手撰 写的著作有十几本,加起来有700多万字。

如今,湖北大学研究蜘蛛的历史已经40余年,收藏蜘蛛标本2万多个。在赵敬钊的带动下,湖北大学培养了不少研究蜘蛛的专家,产生了三代专门研究蜘蛛的“蜘蛛侠”。研究证明,蜘蛛是人类的好朋友,研究蜘蛛,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退休后的赵敬钊除了继续自己的蜘蛛研究,还热心公益事业和教导年轻学生。2012年,赵敬钊向湖北大学捐出了毕生学术著作和手稿,以及100多本荣誉证书。“我们要肯吃苦,肯钻研,为科学的发展而奋斗。”赵敬钊经常这样勉励年轻大学生。

赵敬钊著作

赵敬钊著作

赵敬钊与学生合影

媒体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8/04/c_129204752.htm

联系我们

地址导航: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联系电话:(027)88664102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鄂ICP备05003305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