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湖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湖大 > 正文

【武汉晚报】周勇:湖北大学“农民教授”当了30年科学候鸟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李芳 张晓强 吴珊 编辑:王义芳 时间:2016-07-18 字号: 【大】 【中】 【小】

追着太阳培育早稻 面朝大海砍柴做饭

“农民教授”当了30年科学候鸟

 

学校刚放暑假,许多老师开始度假出游,湖北大学生科院3名教师周勇、居超明、徐国成却已经到孝感科研基地了,他们的科研基地,就是一块水田。这3个黝黑的汉子组成了以周勇为核心的早稻研究团队,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他们追着太阳跑,进行早稻培育。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他们却自认为是幸福的人。

小10岁的学生当他老师  初中毕业生苦学成科研达人

由于经历过建国后最艰苦的三年自然大灾害,周勇对饥饿有着切身的体会。

1968年,初中毕业的周勇被推荐到了家乡孝感市孝南区农科所工作,负责农作物栽培、系统选育等。1976年3月,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生科院水稻激光育种课题组负责人许云贵一行去孝感市各个农科所进行科技人才的选拔。由于在农科所成绩突出,周勇被推荐到武汉师范学院做兼职教师,一边从事科研育种工作,一边从事实验教学工作。

由于学历不高,理论不扎实,周勇深感带学生太吃力。他下定决心恶补各种知识。从植物栽培学到农作物育种学,从遗传学到植物生理学,他每晚加班、苦学琢磨,只要有时间,他就跑到华农蹭课。有时候迟到就站着听完。课下他是问题最多的学生,问老师、问同学,好多小他10岁的学生成了他的老师和挚友。就这样年复一年,周勇凭借努力获得了本科学历,还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科技进步奖2次,培育新品种9个,成为学校科研达人。

黄金搭档“铁三角”  开始漫漫科研路

1984年,由于成绩优秀,工作突出,周勇被允许可以独立申报课题,但他光杆司令一个。这时,他想起了学校小他10岁的老乡徐国成,徐国成是个对农业几近痴迷的人。

1987年,居超明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学院工作。当时周勇的课题组正缺人,居超明成为首选。

至此,3个人的黄金搭档铁三角形成。

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合格的专业实验基地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方便灌溉、排涝。其次要方便用工。第三,最好是成规模的稻田种植区,这样不会被麻雀叼食。第四,交通要方便。

居超明说:“其实这样的基地并不好找。由于经费短缺,往往采用租借的方式。”

他们的基地经常会因为租借原因而频繁迁址,从1984年到现在,他们就更换了6个实验基地。

“水稻喜欢高温湿热,为争取时间,我们追着太阳跑。夏天在湖北孝感,秋天在广西南宁,冬天在海南陵水,等于是一年过了3个夏天。”周勇解释。

他们有一个时间表:每年3月到4月,在孝感等地播种,7月收割;7月底赶到广西再次播种,11月中旬收割;然后是海南,11月底播种,4月底收割。“一年在家的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周勇计算,这么多年来,他在海南度过了10多个春节。

广西、海南,在一般人眼里是旅游胜地。但对他们3人来说,则是上面日头晒、下面水汽蒸的稻田。经费拮据的时候,他们连雇人在试验田里除草、打药的工钱都付不起,常常是自己顶着烈日在闷热的水田里劳作。

几地辗转,他们从来都是火车、汽车、轮船,舍不得坐飞机,背着大包小袋、浑身汗味遭人白眼更是常有的事。

居超明透露,大家出门一般必带两样东西:公交卡和馒头,公交是出门方便,馒头是在地里和火车上充饥。

至于家庭,那就更顾不上了。“母亲去世我在海南,父亲去世我在广西,岳母去世我在孝感,对不住他们!”周勇内疚地说。

2006年,周勇的妻子因动手术而住了院,周勇放不下稻田,只得委托侄女照顾妻子。

“我不是个称职的丈夫,但稻谷抽穗扬花就那么几天,如果不去,就又要等一年啊!”周勇说起这些哽咽了。

“农民教授”团队  面朝大海砍柴做饭的幸福

有同事戏称他们是“农民教授”团队。的确,除了田间管理和育种科研外,很多时候他们得自己砍柴种菜,生火做饭,和一般的农民没有两样。他们有时候也会调侃着自己过着海子诗中描述的“喂马、劈柴”的生活,在海南陵水,更是“面朝大海,砍柴做饭”。

他们每年大多数时间都在田里度过。他们还编了一个顺口溜:“早上下田露湿衣,晚上回来一身泥。晴天总是汗湿衣,雨天淋成落汤鸡。”在水稻杂交授粉阶段,中午常常2点左右才能吃饭。3人经常勾着头进行杂交选择单株,颈椎和腰椎都落下了毛病。

为防止得风湿病和被水蛭咬伤,他们经常会穿着长长的靴子在稻田观察。“通常是半晌下来,我们会倒出半靴子的汗水。一天下来,衣服经常会有汗水干了之后留下来的盐粒”,居超明说。

没有固定的育种基地,只好常常寄人篱下,租借的房子也是破破烂烂。最艰苦的时候经常是挤在一个十几平米的狭小空间里面,而房子的旁边则是农民的牛棚。

没有淋浴器,他们便在满天星斗的夜晚,在空旷的稻田旁,用一个自制的水瓢舀起一瓢瓢冰凉的井水兑着一些热水,从头上顺势而下,洗尽一天的劳累;没有空调,他们的床头永远都会开着一台破旧的电风扇。

条件艰苦,也有幸福。夏夜听取蛙声一片,3个汉子常会并排成弧形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聊着白天稻田里的发现。偶尔田里老乡送些西瓜,就当是加餐了。

3800种稻种  是他们30年的“家业”

周勇是典型的工作狂,居超明喜欢静坐,徐国成则比较随和,有时候会喝点小酒。

3人在一起取长补短。居超明理论素养较好,他负责带研究生写论文;徐国成吃苦耐劳,承担田间稻种选育工作;周勇熟知业内动态,负责把握科研方向。3人从没有因为私事吵过架,倒是经常会为了研究而争论不休。稻田里是并肩战斗的战友,家里是可以把酒言欢倾诉衷肠的“铁哥们”。

记者看到,学校的实验室中陈列着满满四大冰柜形形色色的稻种,是他们3个人共同的结晶。周勇说,稻种一共有3800种,是30年积攒下来的家业,来之不易。

1998年洪灾,他们的试验稻田成了一片汪洋,周勇和徐国成心疼得要命,一人打手电照明,一人潜入水下摸索着采集材料,两人轮班苦干了一整夜,救出了380份宝贵的稻种,附近的人们都被他们不要命的劲头吓坏了。

周勇凭借着团队项目“国标一级优质超级杂交早稻两优287的选育与应用”在湖北省2008年度科技奖励大会上捧得一等奖,该项目也于2012年荣获“‘十一五’期间湖北省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这粒“种子”是他们花了10多年时间培育出来的。在此以前,我国生产的早稻品种稻米品质90%以上连国标三级米的标准都达不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仅能让人吃饱的米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种出来的米还要漂亮、卫生、安全、口感好。”

“两优287”如一阵春风,吹到了从江西的井冈山麓,湖南的洞庭湖边,广西的漓江两岸,到湖北的江汉平原的大地上。2005-2007连续3年,“两优287”种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在江西丰城,一位姓周的种植大户看着田里金灿灿的稻谷,由衷地说:“我种了几十年的地,还是第一次种到这么好的早稻品种。”

“两优287”成为我国第一个稻谷品质达到国标一级的早稻品种,是农业部首批确认的超级稻品种、目前唯一的国标一级超级早稻品种。

让周勇经常提起的还有他们团队的得意之作——国标一级优质杂交早稻组合,它稻粒修长,晶莹剔透,在全国送审的众多稻种中一举夺冠。

如今周勇刚退休,团队负责人换成了居超明,团队也增加了一些年轻的研究生,但是周勇并没有赋闲在家,仍然在和团队一起研究水稻育种。

武汉晚报http://whwb.cjn.cn/html/2016-07/18/content_5545487.htm

联系我们

地址导航: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联系电话:(027)88664102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鄂ICP备05003305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